2005年8月12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特殊的“缓冲带”
本报记者 史诗 实习生 叶琛琛

  杨家楼村有一个小山头,据说是宋朝杨家将杨老令公的老家。小山头如今已成了一个小公园,山脚下的办公楼就是诸暨市草塔镇第一管理区的综治工作分中心。诸暨是我省较早在乡镇一级建立综治工作中心的县市,而在乡镇以下建立分中心,则是诸暨的首创。
  走进分中心,一对男女正满脸愁容地坐在办公室。分中心的赵宝良告诉记者,这两名外来打工者准备辞职回云南老家,但在工资和生活费结算问题上和老板无法达成一致,于是到这里来讨说法。
  老赵告诉记者,综治工作分中心由警务室、司法工作室、综合调解室组成,除此之外,分中心还承担了督促外来人员和当地业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,所以凡是在这个片区打工的外来人员都知道这里还有个“娘舅”。听完打工者的诉说,老赵联系了工厂老板,要求他下午把账本带来,当面认真核对。
  在这里,平常最多的就是这类劳资纠纷,还有就是一些日常的邻里纠纷。老赵翻开了他的记录本,“杨家的狗咬伤了李某,李某要求赔偿”、“杨甲家的鸡吃了杨乙家的菜”……中心接受、处理的每一件事老赵都一一记录下来,并作出了处理意见。有些片区解决不了、需要协调其他部门的问题就及时上报镇综治工作中心,请中心派人调处。“说到底,我们就是承上启下,使村和镇之间多了一道缓冲带。”
  草塔镇党委副书记寿利军告诉记者,草塔镇在4个管理区设立了综治工作分中心。去年1至7月,镇综治工作中心处理的各类纠纷为53件,今年同期只有8件,“这说明,绝大部分矛盾都在管理区得到了解决。”